入坑可观测体系建设后,才发现会遇到这么多难题……

入坑可观测体系建设后,才发现会遇到这么多难题……

作者:陈成禧 2023-07-28 07:22:55

云计算

云原生 一般来说,企业应用服务建设初期都是快速启动、快速试错,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再从单体架构迁移传统的SOA架构。随着现在K8s的出现,微服务、容器化、服务网格等云原生的架构概念也逐渐在企业应用中流行。

成都创新互联主要从事网站设计制作、网站制作、网页设计、企业做网站、公司建网站等业务。立足成都服务云县,10年网站建设经验,价格优惠、服务专业,欢迎来电咨询建站服务:13518219792

一、云原生时代的挑战

一般来说,企业应用服务建设初期都是快速启动、快速试错,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再从单体架构迁移传统的SOA架构。随着现在K8s的出现,微服务、容器化、服务网格等云原生的架构概念也逐渐在企业应用中流行。

图片

架构的发展进程不是跳跃式的,而是不断演进、新旧共存的。为了在云原生时代里避免单云的故障,同时不被单云绑定,我们更多采取多云、多区、多集群架构的方式。但在过渡到云原生时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挑战:

1、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异构语言、多云、多区、传统与云原生共存;

2、动态化:容器化、服务快速部署和销毁、弹性扩缩容;

3、大规模:数千个服务、万级容器、亿级指标;

在这三大挑战下,我们如何建设好可观测体系呢?

二、可观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图片

从我们SRE稳定性治理的全景来看,我们要降低故障频次,同时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要尽量缩短故障时长MTTR,整体来说要做好故障预防、故障感知、故障定位、故障恢复和故障改造。

而建设可观测性的重点,就是为稳定性治理提供故障感知和故障定位能力,核心或基础就是做好采集、处理、存储、关联分析等。

可观测性主要包含三大块:Traces/Logs/Metrics,在这三块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的还多加了Events(事件)。我们从各种复杂、多变的资源中采集调用链、日志、指标、事件,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关联、智能分析。

单一的指标或事件分析的价值是不大的,只有以应用为中心去关联数据,才能发挥数据的价值,从而打造我们的故障感知、故障定位能力。

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建设以应用为中心的CMDB

云原生时代下,如何去管理多样性、动态化的资源呢?

图片

建设以应用为中心的CMDB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CMDB 1.0:实现IT资源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和数据查询;
  • CMDB 2.0:促进技术平台化管理互通标准化、数据建模、配置自动发现;
  • CMDB 3.0:以应用为中心、运维场景驱动,梳理和分析运维对象及关系,从面向资源转为面向业务;
  • CMDB 4.0:运维世界必不可少的数字地图。

目前趣丸科技处于3.0的阶段,前面提到我们建设可观测性是以应用为中心去做关联分析,这些关联关系就是以CMDB 3.0为基础的,运维场景需要将什么资源纳入管理,我们就去管理什么资源;运维场景需要将什么资源关联起来,我们就去实现自动关联。

CMDB的下一个阶段——CMDB 4.0,是运维世界必不可少的数字地图,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理解IT环境的复杂性,能有效地进行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等运维工作,是运维人员进行IT环境管理不可缺失的工具。同时CMDB4.0也是智能运维的基石,除了传统的资产外,我们也会将指标、算法都放进CMDB进行管理,通过CMDB建立各种关联关系,最终实现根因分析、影响分析、告警收敛等智能运维场景。

2、建设去中心化的采集和存储能力

在做好CMDB的同时,我们同步还在建设去中心化的采集和存储能力。在多云、多Region的背景下,如何管理大规模、海量的指标呢?

Prometheus当前基本成为了云原生监控的标准,包括我们运行基座K8S等多数的应用,都按照Prometheus的标准提供metries接口,来暴露自身的指标让Prometheus去采集的。

但是,因为我们是多云、多Region,K8S集群也非常多,Prometheus单机部署又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因此不能进行中心化。

图片

因此,我们采用了Thanos+Prometheus的模式,实现指标采集存储去中心化,让各个云、各个集群通过它们自己的Prometheus去采集、存储指标,实现自治;查询指标时,Thanos通过Prometheus的sidecar去同时查询数据,然后聚合去重,达到统一查询入口、去中心采集和存储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整个可观测性体系的基础。

图片

在去中心化的采集模式下,资源分散在多云、多区,我们的Prometheus也一样分散在各云各区,当前我们大概有150套Prometheus。

那么,我们的Prometheus如何发现资源?由哪个Prometheus去采集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个资源发现和采集调试的组件——Solo(搜罗)。Solo通过与CMDB交互发现资源,然后根据资源属性、所在区调度相应的Prometheus去采集,实现自动发现可监控资源,并自动补充指标的关键label,如区域、CMDB ID等。

3、如何解决高基指标问题?

在微服务、云原生架构下,我们还会面临高基指标问题。

什么是高基?高基就是高基数,即同一个指标、标签的总体数值的计数,即每个标签的值范围相成的总数。

图片

如上图是Istio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用来统计请求耗时的,就是平常类似于P99、P90的指标。经过指标统计,我们发现这里面有56个标签,单单抽取几个重要的指标,它的指标基数是50*50*3*5*50*20(结果是3750万个基数)。一般情况下,一个指标有1万个基数就认为是高基了,但是现在我们可能达到了千万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高基指标会导致监控变慢,还可能会无法加载甚至崩溃,计算资源开销也会变得非常大,经常出现OOM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高基问题呢?

图片

总的来说,就是降基数、降维度。

这里我们引用了VictoriaMetrics的流计算能力。当然,用Flink也可能做到,但需要人工写很多逻辑处理,而victoriaMetrics的vmagnet组件自带这个功能,只需要配置即可。同时,我们使用的是VM社区版,不支持集群方式,因此我们自研了VM网关,去调整后面的各个vmagent。

整个流程就是指标先到Promethues,然后远程写到路由网关,由网关调度分析任务,再经过VM进行流计算集群处理,生成新指标再写回Prometheus中。

效果:之前在P99等请求耗时的指标里,我们有时15分钟内的数据都无法查询,现在基本上能在500ms查询出来,1小时内的数据1s内就可以查询出来,极大利用了流计算的能力。

图片

在采用VM流计算能力之前,我们的方案是引用了列式数据库ClickHouse,利用不一样的存储方式,同时通过CK的物化视图进行预聚合,构建流计算能力,整个查询性能效果也更加明显、整体处理流程也更加简洁,这也是我们可观测性平台在用的另一种方案。

4、建设告警能力

在解决指标的采集、存储,及高基指标问题后,我们还需要打造最基础的告警能力、主动感知能力,基于告警我们做了以下几个实践:

1)告警网关(告警系统的开放能力):提升API给业务调用,实现它们的自定义告警,同时用来作为云商告警的回调。接收到云商告警之后,再将这些告警转化为内部的告警,方便我们进行统一管理、分析。

2)告警处理器:告警信息通过告警网关后,我们的告警处理器会通过CMDB找到资源负责人,谁负责的资源和应用,谁就会收到告警,不需要主动去订阅。同时,我们还做了告警抑制,实现有效标记、认领等功能。

3)告警通知:我们目前将告警推送到飞书上,但因为飞书机器人有频率控制,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个智能调度功能,每个告警群会增加多个飞书机器人,通过调度器决定哪个飞书机器人去发送告警,解决了频控问题。

4)告警升级:主要补充飞书告警信息被忽略或长时间未解决告警问题,进行电话升级,如果15分还没有人介入处理,告警会自动通过电话通知服务开发人员和业务运维,如超过一定时间没处理好的问题,则会自动电话通知再上一级的负责人。

5)告警收敛:主要目的是减少大量的冗余告警,让运维人员更快地定位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这块做得也还不是很深入,业界常用的一些收敛做法包括:

  • 告警聚合:把一些关联的告警聚合在一起处理。比如同时出现的网络故障和服务器崩溃,可以合并为一条告警进行处理;
  • 时间窗口: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将连续发生的同一类型的告警合并为一条,避免造成告警风暴;
  • 根源问题分析: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并解决,避免重复的警告;
  • 学习模式以及人工智能: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学习监控数据的模式,从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告警,例如通过智能预测系统故障。

5、建设以应用为中心的观测平台

构建好故障感知能力之后,如何构建故障定位能力,实现快速定位问题呢?

我们认为,核心还是要提升关联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做了一个以应用为中心的可观测性平台,以应用为视角去关联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等中间件,同时还支持多观测视角,服务端视角、客户端视角、服务实例视角、服务接口视角、服务拓扑等,当某个服务有告警时,可以从不同视角快速发现是某个实例的问题,还是单个接口的问题,还是依赖下游服务的问题。

图片

6、建设SLA、SLO体系

如何量化整体服务水平?如何管理和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如何提升业务方的满意度?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建设了SLA、SLO体系。

图片

首先,我们从业务模块和服务的监控指标中抽取核心、关键的指标形成SLI,并为这些关键指标设定合理组合阈值,组成一个SLO,以分钟为粒度,根据SLI是否达标来反映当时整体SLO是否可用,并为其设置了三个9之类的整体可用性目标,还会根据设置的目标进行承诺,并与业务方签订协议,生成我们的SLA。

我们建设SLA体系的整体方向是,通过量化目标,制定承诺去推进质量持续改进,整体提升用户满意度。

现在SLA体系上线才一个季度,整体的落地效果十分显著。我们划分了27个业务场景,选取422多个SLI,暂时设定了46个SLO,大部分SLO有30%-100%的改善,我们还会通过SLA周会,对齐每周的服务质量情况,持续推进优化改善。

下面是我们落地的产品图:

图片

上面展示我们如何定制一个SLO,可以由多个SLI或多个下级SLO组合成一个新的O。

图片

上面是SLO的燃尽图,明确地展示我们当前这个O离目标还可以有多少时间可以消耗。

7、产品化治理

在可观测平台建设的初期,遇到了监控系统不好用、需求响应慢甚至不响应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三方面:

1)闭门造车:只埋头做自己认为好用、有用的功能;

2)需求管理混乱:用户提了需求后缺少跟踪管理;

3)重功能、轻运营:只关注完成开发,不重视后续的产品维护。

针对研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产品化的治理,其中包括:

1)规划阶段治理:定期做竞品分析、更新产品蓝图,及时确定产品路线、管理产品需求、确认研发优先级等;

2)研发阶段治理:增加需求、技术方案、任务管理评审环节等;

3)运营阶段管理:增加产品培训,强调使用说明等。

经过阶段性的治理工作后,我们整个可观测性平台的用户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实施产品化管理,是工具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

四、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需要去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覆盖更多观测面?如何更高效、更准确地感知故障和定位问题?

1、如何覆盖更多观测面?

以前,两个服务间的调用经过两个主机网络就可以了。但是在云原生环境下,应用间的调用越来越复杂,需要经过容器网格、sidecar、Node节点等。

所以如果遇到服务性能问题,如何分析是服务本身的问题还是网络问题?以及服务偶尔抖动如何定位根因?pod的性能不达标,如何确定是受哪个异常网络流量的pod影响?

如果单纯依靠手动埋点插入统计代码的方式,对开发人员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未来我们会引入eBPF技术。

eBPF是什么呢?

Linux内核中的一种虚拟机和框架,允许用户在内核中编写安全高效的程序,用于网络包过滤、系统调用跟踪和内核事件监控等用途。

它的特性包括:

  • 动态加载:无需重启服务和服务器;
  • 可编程性:可以根据我们的各种需求,在这一层进行编程;
  • 高性能:主要体现在这里的代码在内核中高效执行;
  • 安全性:eBPF采用沙箱机制,确保在内核中运行的用户程序不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完整度非常高的开源项目:一个是国内的deepflow(https://deepflow.io/),另一个是国外的pixie(https://px.dev/),我们也在基于这两个项目做一些实践,大家有兴趣的一起研究探讨。

用户体验层观测

当前我们大部分观测工作都围绕着后端服务进行,而用户体验层即客户端,才能更敏感、更准确地感知服务质量和影响范围(比如从客户端到服务端中间的网络问题、DNS问题),单纯从服务端是无法感知的,因此我们正在建设客户端的监控。

2、如何更高效、更准确地感知故障和定位问题?

图片

以往我们设置告警阀值、排查问题,都是依靠个人经验去判定。未来,我们要形成故障感知和故障定位能力,将经验驱动向AI驱动发展,大量应用AIOps等相关技术提升可观测性能力。

陈成禧趣丸科技 SRE平台资深架构师

  • 具有十多年研发经验,在过去几年⼀直致力于研究服务稳定性建设和可观测性方面的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曾在多家公司主导设计和开发监控相关系统

图片

分享名称:入坑可观测体系建设后,才发现会遇到这么多难题……
本文网址:http://www.mswzjz.cn/qtweb/news49/115899.html

攀枝花网站建设、攀枝花网站运维推广公司-贝锐智能,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络营销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贝锐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