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焦虑笼罩在所有 UI 设计师的头上。而我,今年 34 岁,想谈谈我的看法。
成都创新互联公司成立与2013年,是专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拥有项目成都网站设计、成都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网站策划,项目实施与项目整合能力。我们以让每一个梦想脱颖而出为使命,1280元榆林做网站,已为上家服务,为榆林各地企业和个人服务,联系电话:13518219792
不少人听闻江湖传言,企业不招 30 岁以上的设计师;也有人坚信,UI 设计做到 30 岁就进入瓶颈期,除非转型,否则再无发展空间可言。还有人认为中年人思维固化,可塑性差,在企业里不受欢迎。
除了这些,还有成家后的种种琐事,以及体力精力生理上的衰退。30 岁以上的设计师在重重劣势裹挟之下,与年轻人竞争职位,看起来毫无胜算。设计师们不禁焦虑起来——设计师到了30岁,出路在哪里?
百度关键词联想
放心,我反焦虑、厌鸡汤。我只和大家探讨,怎么直面焦虑,干掉焦虑。
回到上面的几个问题:
焦虑是被现实因素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但强烈程度并非和实际威胁正相关。也就是说,你我也许不必如此强烈的焦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个人认知以外的真正威胁。引用我一位导师的话:每个人都在为个人的认知买单。
后续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大环境:UI 设计的工作现在不好找了。
由于供过于求,用人单位为了提升简历筛选效率,便在一些条件上设置硬性关卡:例如学历专业,例如年龄。学历和专业的门槛不会影响到所有人。但年龄,则是一道人人都逃不过的关卡。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下图来自拉勾网 2020 年春季招聘报告:
竞争最激烈的前 10 名岗位中有三类设计——UI设计、视觉设计和平面设计。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UI设计,118个人竞争一个职位。视觉设计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另一类设计,紧跟其后。
注意,备注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容易招的岗位集中在设计类,尤其以 1-3 年,3-5 年的设计人才,供应过剩”。也就是说,就业市场上,集中了大量的初、中级年轻设计师,拉高了整体的竞争激烈程度。
初步推测,这是由于市场上不断有新的初、中级设计师涌入,导致这个经验段的人数持续激增。但这些人并没有进阶成为高级设计师,便离开了这个行业。相对来说,从初级转变为中级水平,时间周期是比较短的,但进阶成为高级设计师,跨度更大导致周期更长。
前几年的 UI 设计是个热门职位,从业者大多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转行而来,人才相对稀缺,互联网公司都能给出不错的待遇。
于是 UI 速成培训班火速遍地开花。这些速成班的培训周期一般短短几个月,传授内容是一些基本设计要领和软件技巧。相对于开发岗位来说,UI 的专业门槛“低”(有些人认为设计就是美工),大量非设计专业毕业的人以这种方式进入互联网行业。而这样培训方式并不能打下一个扎实的底层框架,也无法保证学员基于这个框架实现 3-5 年以上的持续提升,除非设计师自己潜心钻研,勤加练习。
从招聘 UI 时收到的简历能够看到设计师的一些共性:同质化严重,只堆叠作品数量,缺少深度思考。
采用什么设计风格,是综合考虑产品定位、公司战略,客户群体及所处场景后的选择。除了外部因素,设计风格也是一位设计师内在气质的表现。即使他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模仿借鉴、会发展会转变,天生的气质和审美倾向也会决定他的细节表现风格。因此,同质化是反常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抄袭”,是偷懒,擅长偷懒的设计师能走多远呢?
设计作品展示网站,出现像素级抄袭现场
有些作品集堆积大量作品,或追求个人炫技,但看不到过程中融入了多少思考。实际上,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用户的问题,高级设计师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配置在深度思考上,这份思考始于宏观,行于微观。最终呈现的设计细节都是对真实问题的思考结果。
不能否认,有些企业确实存在病态的企业文化,对应聘者年龄抱有歧视。但这种企业本不应该成为设计师职业规划中的选项。更多用人单位评估的是该年龄段应聘者是否具备相应能力。而很多设计师,不管是设计技能还是其他工作能力,问题没有出在年龄上,而是能力不与之匹配。
九年前我从工业设计转行 GUI 设计,在一个大型设计项目中,我切了上万张图,消耗至少两个月。那两个月的我是个没有感情的切图机器人,每天做机械无脑但要求精细的“体力活”,一走神容易出错还得重来。但现在,任何 UI 软件都能一键导出多种格式和尺寸的切图。我很想安慰自己,那两个月的切图一定给我带来了什么价值。但其实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价值。
曾经有些公司的一些职位就是专门切图,这些人的工作在被设计工具零成本替代之后,在职场上经历了怎样的挑战?
我羡慕年轻 UI 设计师的所处的技术环境——设计工具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不需困在低级劳动中。但科技发展给设计师带来了解放,也带来了挑战。
说到挑战,一款人工智能产品,估计设计师都不陌生——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的鹿班。
2016 年,鹿班投放了 4.1 亿张广告图,相当于是 200 个设计师不吃不喝做 200 年。很震惊了是不是?但别忘了,鹿班是人工智能,它还在快速学习,不管是表现能力还是风格变化,都在飞速进步中。如果设计师努力方向还是在拼加班、拼产能,你永远会面临比你更努力却要价更低的竞争者,甚至是工具和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
我曾经面试过一位来自大厂的候选人。我问他,你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说自己是个像素控,对待设计稿上任何一个不严谨的元素,他都会揪出来。
或许跟不那么认真的设计师相比,她的设计态度令人称赞,但如果和可以智能纠错的工具相比呢?我们面对的竞争者,不仅仅是未来不断涌入这个行业的新人,还有超出想象范围的人工智能的碾压。
因为鹿班是从大规模的数据里抽象出的一种设计能力跟设计执行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它的最好水平和人类的最好水平是有差距的。但是机器的下限或它最差水平却要比人类的设计要好很多。所以我判断人工智能设计会在中上游的水平,它到达不了顶尖,但是它会比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要做的好。这可能是从设计院校刚毕业的同学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刚走出社会的第一启动阶段的压力会比前辈们要高很多,你将不能在低阶上停留太久,自己的设计执行力要赶紧补上。对于高阶的设计师,我倒觉得不用担心,因为如果你知道它的原理,你就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给机器干的,哪些东西要自己专注去干,我觉得未来高级设计师永远是稀缺的。——乐乘,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的负责人。
换句话说,30 岁以后的设计师,应该打造哪些核心竞争力?我尝试从他人能够感知的角度描绘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国内外设计网站上常看到设计师的飞机稿,画面精美,但只是飞机稿,并没有被客户买单。这些作品其实是“尚未成功”的——炫酷的效果没能成功解决问题,没有打动客户,因此它们不具备商业价值。
另外,B 端领域设计和 C 端有很大不同。很多设计师把“用户体验”当做政治正确,但“用户体验”本身不等于“用户需求”,更不能等于“商业价值”。关注用户体验虽没有错,但只关注用户体验,只能杯水车薪,越走越偏。
举个例子说明 B 端场景——用户体验关注的视角是一段路,例如小张从某地回家,好的用户体验能让他闭着眼从出发地瞬移到目的地。而用户需求是一座城市的宏观视角,里面有各种用户,除了乘客小张,还有司机小王,还有交警小李,还有他们的上级,城市管理者……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在这里,每个用户的需求存在差异,有合作也有利益冲突,如果试图取悦于所有人的“用户体验”,只会迷失其中。
作为高级设计师,设计视角一定是可以在宏观、微观两种视距中灵活切换的。只有从宏观上抓住关键干系人的需求和核心价值,并在微观打磨可用性,才可能输出具备商业价值的设计方案。
初中级阶段的设计师需要专注磨练技艺。但在高级阶段,仅有画面表现力就不够“能打”了,还需要考虑能够给团队带来哪些正向影响力。例如,输出方法论提升团队设计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团队整体效率。
设计师的视角一定要开阔,不能只看手头上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看到本职工作以外的环节,扩展到团队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上。甚至可以尝试向需求侧或开发侧赋能,使整个团队更敏捷。总之只有将个人能力输出到团队成果上,个人价值才能被验证甚至放大。
有设计师抱怨产品经理给的原型图细节不够完整甚至不够美观。如果一位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对照原型摆放图标和按钮等元素,他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呢?
不满足已知,洞察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在别人停下来的地方继续探索深挖,限制之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份敏锐、好奇和自驱力,是拓荒能力的根基,是优秀设计师区别于普通设计师的关键。
要获得个人竞争力的护城河,需要不停的开拓自己认知边界,重新定义自己能力范围。
知识是有复利的,能力也是有复利的,30 岁之后是收获复利的年纪,才不是在舒适区内战战兢兢的感受焦虑和恐惧。
当前题目:作为一名34岁的设计师,我是如何摆脱焦虑的?
网站链接:http://www.mswzjz.cn/qtweb/news40/66040.html
攀枝花网站建设、攀枝花网站运维推广公司-贝锐智能,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络营销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贝锐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