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归属于后方业务支撑部门,组内的项目都以 pc 中后台应用为主。对比移动端应用,代码库比较庞大,业务逻辑也相对复杂。在持续的迭代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的代码仓库仍然有不少可以优化的点:
创新互联专注于哈尔滨企业网站建设,响应式网站,商城网站制作。哈尔滨网站建设公司,为哈尔滨等地区提供建站服务。全流程定制网站开发,专业设计,全程项目跟踪,创新互联专业和态度为您提供的服务
21 年前端平台决定技术栈统一迁移到 React 生态,后续平台的基础建设也都围绕 React 展开,这就使得商家使用 Vue 生态做开发的系统面临技术栈迁移的难题,将业务逻辑和 UI 框架节藕变得异常重要。
随着代码量和团队成员的增加,应用里风格迥异的代码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持续迅速的进行迭代,团队急需一套统一的顶层代码架构设计方案。
随着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迅速的迭代过程中团队需要频繁地对功能进行回归,因此我们对于自动化单测用例的诉求也变的越来越强烈。
为了完成以上的优化,四组对现有的应用架构做了一次重构,而重构的核心就是整洁架构。
整洁架构 (The clean architecture) 是由 Robert C. Martin (Uncle Bob) 在 2012 年提出的一套代码组织的理念,其核心主要是依据各部分代码作用的不同将其拆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次间制定了明确的依赖原则,以达到以下目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整洁架构把应用划分成了 entities、use cases、interface adapters (MVC、MVP 等)、Web/DB 等至少四层。这套架构除了分层之外,在层与层之间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依赖关系,外层的逻辑依赖内层的逻辑。
entities 封装了企业级的业务逻辑和规则。entities 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无论是一个对象也好,是一堆函数的集合也好,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够被企业的各个应用所复用。
entities 封装了企业里最通用的一部分逻辑,而应用各自的业务逻辑就都封装在 use case 里面。日常开发中最常见的对于某个模型的 crud 操作就属于 usecase 这一层。
这一层类似于胶水层,需要负责内圈的 entity 和 use case 同外圈的 external interfaces 之间的数据转化。需要把外层服务的数据转化成内层 entity 和 usecase 可以消费的数据,反之亦然。如上面图上画的,这一层有时候可能很简单 (一个转化函数), 有时候可能复杂到包含一整个 MVC/MVP 的架构。
我们需要依赖的外部服务,第三方框架,以及需要糊的页面 UI 都归属在这一层。这一层完全不感知内圈的任何逻辑,所以无论这一层怎么变 (ui 变化),都不应该影响到内圈的应用层逻辑 (usecase) 和企业级逻辑 (entity)。
在整洁架构的原始设计中,并不是强制一定只能写这么四层,根据业务的需要还可以拆分的更细。不过无论怎么拆,都需要遵守前面提到的从外至内的依赖原则。即 entity 作为企业级的通用逻辑,不能依赖任何模块。而外层的 ui 等则可以使用 usecase、entity。
前面介绍了当前代码库目前的一些具体问题,而整洁架构的理念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代码可维护性。
作为前端,我们的业务逻辑不应该依赖视图层 (ui 框架及其生态),同时应当保证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和可复用性 (usecase & entity)。最后,作为数据驱动的端应用,要保证应用视图渲染和业务逻辑等不受数据变动的影响 (adapter & entity)。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们对 “整洁架构” 做了如下落地。
对于前端应用来说,在 entity 层我们只需要将服务端的生数据做一层简单的抽象,生成一个贫血对象给后续的渲染和交互逻辑使用。
interface IRawOrder {
amount: number
barCode: string
orderNo: string
orderType: string
skuId: number
deliveryTime: number
orderTime: number
productImg: string
status: number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MakeOrder({
formatTimestamp,
formatImageUrl,
}: {
formatTimestamp: (timestamp: number, format?: string) => string
formatImageUrl: (
image: string,
config?: { width: number; height: number },
) => string
}) {
return function makeOrder(raw?: IRawOrder) {
if (!raw || !raw.orderNo) {
Monitor.warn('脏数据')
return null;
}
return {
amount: raw.amount,
barCode: raw.barCode,
orderNo: raw.orderNo,
orderType: raw.orderType,
skuId: raw.skuId,
status: raw.status,
statusDescription: selectStatusDescription(raw.status),
deliveryTime: formatTimestamp(raw.deliveryTime),
orderTime: formatTimestamp(raw.orderTime),
productImg: formatImageUrl(raw.productImg),
}
}
}
function selectStatusDescription(status: number): string {
switch (status) {
case 0:
return '待支付'
case 1:
return '待发货'
case 2:
return '待收货'
case 3:
return '已完成'
default:
return ''
}
}
以上是商家后台订单模型的 entity 工厂函数,工厂主要负责对服务端返回的生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让其满足渲染层和逻辑层的要求。除了抽象数据之外,可以看到在 entity 工厂还对数据进行了校验,将脏数据、不符合预期的数据全部处理掉或者进行兜底 (具体操作要看业务场景)。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 entity 的时候 (尤其是基础 entity) 需要考虑复用性。举个例子,在上面 orderEntity 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简单的组合就可以生成一个虚拟商品订单 entity:
import { makeOrder } from '@/entitie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MakeVirtualOrder() {
return function makeVirtualOrder(raw?: IRawPresaleOrder) {
const order = makeOrder(raw)
if(! order || !raw.virtualOrderType) {
Monitor.warn('脏数据')
return null
}
return {
...order,
virtualOrderType: raw.virtualOrderType,
virtualOrderDesc: selectVirtualOrderDesc(raw.virtualOrderType)
}
}
}
如此一来,我们就通过 entity 层达到了两个目的:
usecase 这一层即是围绕 entity 展开的一系列 crud 操作,以及为了页面渲染做的一些联动 (通过 ui store 实现)。由于当前架构的原因 (没有 bff 层),usecase 还可能承担部分微服务串联的工作。
举个例子,商家后台订单页面在渲染前有一堆准备逻辑:
现在大致的实现是:
{
mounted() {
const { subType } = this.$route.query
/*
7-15行处理了几种分支链路场景下对subType的赋值问题
*/
if (Number(subType) === 0 || subType) {
this.subType = subType.toString()
} else {
if (this.user.merchant.typeId === 4) {
this.subType = this.tabType.cross
} else {
this.subType = this.tabType.ordinarySpot
}
}
/*
getAllLogisticsCarrier有没有对subType赋值呢?光看这段代码完全不确定
*/
this.getAllLogisticsCarrier()
/*
21-22行又多出来一个分支需要对subType进行再次赋值
*/
if (this.isPersonPermission && !this.crossUser) {
this.subType = this.tabType.warehouse
}
},
getAllLogisticsCarrier() {
let getCarrier = API.getAllLogisticsCarrier
if (this.crossUser) {
getCarrier = API.getOrderShipAllLogistics
}
getCarrier({}).then(res => {
if (res.code === 200) {
const options = []
.......... // 给options赋值
this.options2 = options
}
})
},
}
我们能看到 7-15、24-125 行对 this.subType 进行了赋值。但由于我们无法确定 20 行的函数是否也对 this.subType 进行了赋值,所以光凭 mounted 函数的代码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 subType 的值究竟是什么,需要跳转到 getAllLogisticsCarrier 函数确认。这段代码在这里已经做了简化,实际的代码像 getAllLogisticsCarrier 这样的调用还有好几个,要想搞清楚逻辑就得把所有函数全看一遍,代码的可读性一般。同时,由于函数都封装在 ui 组件里,因此要想给函数覆盖单测的话也需要一些改造。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将这部分逻辑都拆分到 usecase 层:
// prepare-order-page.ts
import { tabType } from '@/constants'
interface IParams {
subType?: number
merchantType: number
isCrossUser: boolean
isPersonPermission: boolean
}
/*
做依赖倒置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单测和复用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PrepareOrderPage({
queryLogisticsCarriers,
}: {
queryLogisticsCarriers: () => Promise<{ carriers: ICarrires }>
}) {
return async function prepareOrderPage(params: IParams) {
const activeTab = selectActiveTab(params)
const { carriers } = queryLogisticsCarriers(params.isCrossUser)
return {
activeTab,
carriers,
}
}
}
function selectActiveTab({
subType,
isCrossUser,
isPersonPermission,
merchantType,
}: IParams) {
if (isPersonPermission && !isCrossUser) {
return tabType.warehouse
}
if (Number(subType) === 0 || subType) {
return subType.toString()
}
if (merchantType === 4) {
return tabType.cross
}
return tabType.ordinarySpot
}
// query-logistics-carrier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QueryLogisticsCarriers({
fetchAllLogisticsCarrier,
fetchOrderShipAllLogistics,
}: {
fetchAllLogisticsCarrier: () => Promise<{ data: {carriers: ICarrires }}>
fetchOrderShipAllLogistics: () => Promise<{ data: {carriers: ICarrires }}>
}) {
return async function queryLogisticsCarriers(isCrossUser: boolean) {
if (isCrossUser) {
return fetchAllLogisticsCarrier()
}
return fetchOrderShipAllLogistics()
}
}
// index.vue
{
mounted() {
const {activeTab, carriers} = prepareOrderPage(params)
this.subType = activeTab;
this.options = buildCarrierOptions(carriers) // 将carries转换成下拉框option
}
}
首先,可以看到所有 usecase 一定是一个纯函数,不会存在副作用的问题。
其次,prepareOrderPage usecase 专门为订单页定制,拆分后一眼就能看出来订单页的准备工作需要干决定选中的 tab 和拉取供应商列表两件事情。而另一个拆分出来的 queryLogisticsCarriers 则是封装了商家后台跨境、国内两种逻辑,后续无论跨境还是国内的逻辑如何变更,其影响范围被限制在了 queryLogisticsCarriers 函数,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功能回归;而对于 prepareOrderPage 来说,queryLogisticsCarriers 只是 () => Promise<{ carriers: ICarrires }> 的一个实现而已,其内部调用 queryLogisticsCarriers 的逻辑完全不受影响,不需要进行回归。
最后,而由于我们做了依赖倒置,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给 usecase 覆盖单测:
import buildPrepareOrderPage from '@/utils/create-goods';
function init() {
const queryLogisticsCarriers = jest.fn();
const prepareOrderPage = buildPrepareOrderPage({ queryLogisticsCarriers });
return {
prepareOrderPage,
queryLogisticsCarriers,
};
}
describe('订单页准备逻辑', () => {
it('当用户是国内商家且在入仓白名单上,在打开订单页时,默认打开入仓tab', async () => {
const { prepareOrderPage } = init();
const params = {
merchantType: 2
isCrossUser: false
isPersonPermission: true
}
const { activeTab } = await prepareOrderPage(params)
expect(activeTab).toEqual({tabType.warehouse});
});
it('当用户是跨境商家,在打开订单页时,默认打开跨境tab', async () => {
const { prepareOrderPage } = init();
const params = {
merchantType: 4
isCrossUser: true
isPersonPermission: true
}
const { activeTab } = await prepareOrderPage(params)
expect(activeTab).toEqual({tabType.cross});
});
......
});
单测除了进行功能回归之外,它的描述 (demo 里使用了 Given-When-Then 的格式,由于篇幅的原因,关于单测的细节在后续的文章再进行介绍) 对于了解代码的逻辑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由于单测和代码逻辑强行绑定的缘故,我们甚至可以将单测描述当成一份实时更新的业务文档。
除了方便写单测之外,在通过 usecase 拆分完成之后,ui 组件真正成为了只负责 “ui” 和监听用户交互行为的组件,这为我们后续的 React 技术栈迁移奠定了基础;通过 usecase 我们也实现了很不错的模块化,对于使用比较多的一些 entity,他的 crud 操作可以通过独立的 usecase 具备了在多个页面甚至应用间复用的能力。
上面 usecase 例子中的 fetchAllLogisticsCarrier 就是一个 adapter,这一层起到的作用是将外部系统返回的数据转化成 entity,并以一种统一的数据格式返回回来。
这一层很核心的一点即是可以依赖 entity 的工厂函数,将接口返回的数据转化成前端自己设计的模型数据,保证流入 usecase 和 ui 层的数据都是经过处理的 “干净数据”。除此之外,通常在这一层我们会用一种固定的数据格式返回数据,比如例子中的 {success: boolean, data?: any}。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抹平对接多个系统带来的差异性,同时减少多人协作时的沟通成本。
type Request = (url: string, params: Record) => Promise ;
import makeCarrier from '@/entities/makeCarrier'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FetchAllLogisticsCarrier({request}: {request: Request}) {
return async function fetchAllLogisticsCarrier() {
// TODO: 异常处理
const response = await request('/fakeapi', info)
if (!response || !resposne.code === 200) {
return {
success: false
}
}
return {
success: true,
data: {
carriers: response.list?.map(makeCarrier)
}
}
}
}
通过 Adapter + entity 的组合,我们基本形成了前端应用和后端服务之间的防腐层,使得前端可以在完全不清楚接口定义的情况下完成 ui 渲染、usecase 等逻辑的开发。在服务端产出定义后,前端只需要将实际接口返回适配到自己定义的模型 (通过 entity) 即可。这一点对前端的测试周提效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为防腐层的存在,我们可以在测试周完成需求评审之后根据 prd 的内容设计出业务模型,并以此完成需求开发,在真正进入研发周后只需要和服务端对接完成 adapter 这一层的适配即可。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接同一个系统的时候 (对商家来说就是 stark 服务) 各个 adapter 对于异常的处理几乎一模一样 (上述的 11-15 行),我们可以通过 Proxy 对其进行抽离实现复用。当然,后续我们也完全有机会根据接口定义来自动生成 adapter。
在经过前面的拆分之后,无论咱们的 UI 层用 React 还是 Vue 来写,要做的工作都很简单了:
由于 entity 已经做了过滤和适配处理,所以在 ui 层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不需要再写一堆莫名其妙的判断逻辑。另外由于 entity 是由前端自己定义的模型,无论开发过程中服务端接口怎么变,受影响的都只有 entity 工厂函数,ui 层不会受到影响。
最后,在 ui 层我们还剩下令人头痛的技术栈迁移问题。整个团队目前使用 vue 的项目有 10 个,按迭代频率和项目规模迁移的方案可以分为两类:
通过整洁架构我们形成了统一的编码规范,在前端应用标准化的道路上迈下了坚实的一步。可以预见的是整个标准化的过程会非常漫长,我们会陆续往标准中增加新的规范使其更加完善,短期内在规划中的有:
本文标题:“整洁架构”和商家前端的重构之路
文章起源:http://www.mswzjz.cn/qtweb/news29/11729.html
攀枝花网站建设、攀枝花网站运维推广公司-贝锐智能,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络营销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贝锐智能